《暖》《21Grams》

《暖》导演霍建起,之前有作品《那山那人那狗》。
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的井河回到阔别十年的家乡,他遇到了自己当年爱着的姑娘暖,可是暖已经是一个瘸着脚、粗俗的农村妇女。少女时期的暖,美丽出众,村子里的人都觉得她要飞出大山当凤凰。暖爱上了来村里演出的剧团中一个英俊的武生,因此更加憧憬外面的世界。可是小武生除了临走时留下的一面小镜子之外,一去无消息。井河安慰着暖,并且答应暖自己要考上大学并接暖到外面去。村子里的哑巴也喜欢暖。在一起荡秋千的时候,井河和暖摔了下来,暖的腿从此瘸了。井河终于考上了大学,他给暖留下的是一大叠信封,让暖一定要等他。井河的信渐渐少了,暖觉察出自己与井河之间的差距。她不再给井河回信,嫁给了哑巴,有了个女儿。井河看到暖如今困顿的生活,终于感到愧疚。哑巴知道暖的心思,他要井河带暖和女儿走……

霍建起选择了中国最美的农村江西婺源当外景地,镜头里的徽式村落、农田、小河古桥、雨天的

巷弄、秋千架上的月圆月缺,都十分惟美。故事在回忆与现实中交错讲述,霍建起的温情也显露无遗。美好的初恋牵引着井河真正还乡,他在大学里慢慢习惯了城市生活,也有了更多他以为重要的东西,而在见到十年来他想见又怕见的暖时,他突然发现“以为忘了的东西始终是忘不了的,然而自己却是回不去的。”他也终于说出一句——“暖,我把你忘了。”暖回答,“你能回来看我,我就知足了。”那段纯真岁月的往事被唤起,在井河与暖之间荡漾着。

电影改编自莫言多年前的小说《白狗秋千架》,可在霍建起的导演下,如何能看出张艺谋那同样改编自莫言小说的《红高粱》的粗犷豪迈?故事反倒让我联想起那部老电影《人生》,还有侯孝贤那部同样述说纯真往事的《恋恋风尘》。影片改名《暖》,霍建起说是因为“暖”既是小说中主人公的名字,又含有一种暖意。对于井河来讲,暖是他关于故乡、少年全部温暖的回忆。对于暖来说,井河送给她的那双皮鞋是她一生回忆的温暖。但是井河终于明白,哑巴对暖的爱情是真正憨直忠贞的——“暖是幸运的,哑巴所给予她的,我不具有。”他也明白了,“一个人就算永不还乡,也逃不出他的初恋。”这种暖意将伴随他的一生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21克》西方有一个传说,人死后体重会减轻21克,那就是灵魂的重量。人的生前死后,体重真的会有着这21克的差距吗?如果是真的,那这21克就真的是灵魂吗?或许只是因为,21克这个重量太微渺了。而我们每一个人来说,都要倾其一生来寻找这仅仅21克的意义所在。一段车祸,将三个不同境况的人联在一起,肇事者,遇难者,心脏移植的受益者,也因此影响了三个家庭的命运。我不喜欢这种flash back的结构,影片的前半部分看的有些云里雾里。直到影片过半,那一段段的情节碎片才慢慢串成了故事的主线,此时,我的注意力才可以不用全部放在情节上,转而关注人物内心和情感冲突。生活有必然也有偶然,有时一个意外就可以彻底改变人的命运,这样看来,人确实是脆弱而渺小的,无论是Cristina,Paul还是Jack,他们都被命运所玩弄而无法自拔。可是,就算灰暗,就算悲惨,人性仍然在他们每个人身上闪光。不是对丈夫女儿的深爱,Cristina不会如此痛不欲生,不是良心的谴责,Jack大可以出狱后继续过自己的生活。而当Cristina和Paul紧紧相拥时,我所看到的,是爱在闪光,是爱让他们在清冷无助的世界中互相取暖。这样的灵魂,可能仍然只有21克,可是其所承载的,远远不止21克的轻微。

看的时候一直在想,Paul对Cristina的感情,到底是他本身的感情,还是他体内Michael的心脏在起作用呢?曾看到过报道说,国外有病人经过了心脏移植手术后就性情大变,具有了许多心脏原来主人的特征。人毕竟是一种太复杂的生物,牵一发尚可以动全身,更何况是心脏。而控制我们情感的到底是大脑还是心脏呢,这个问题看来也颇值得探究了。
“当我们死去的时候,身体会仅仅变轻21克。那是怎样一个重量?五个硬币,一只蜂鸟,或者是一块巧克力:也许还相当于我们微不足道的人类灵魂。”(They say 21 grams is the weight we lose when we die. The weight of five nickels, of a hummingbird, of a chocolate bar – and perhaps also of a human soul. ) 或许,人的灵魂真的只有21克,可是有着爱和温暖的21克,一定不会如蜂鸟,如硬币,或者如巧克力般的微不足道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